非處方用藥

醫生,我有問題

非處方用藥之間,會不會產生藥物的交互作用?

非處方用藥 (Nonprescription Medications and Products)包含指示用藥與成藥。成藥是不需醫師或藥事人員指示使用的藥品,而指示用藥則是在醫師、藥劑師或藥劑生的指示下,不需要醫師處方也能在藥房合法買到的藥物,行政院衛生署公告的指示用藥約一千兩百種。

然而這並不是說這些藥物使用上絕對安全,它們也會有藥物交互作用,不當使用有時也會有嚴重後果。因此,詳細閱讀藥物使用說明,並且遵守規範,當同時服用醫師處方藥物時則必須更加當心。

這些藥物大致包括以下4類:

制酸劑

制酸劑用於胸口灼熱、消化不良等因胃酸分泌過多造成的症狀,一般有五種:

1. 碳酸納,高血壓或限鹽者應避免。

2. 碳酸鈣,會造成便秘。

3. 鋁為主的制酸劑,制酸的效果慢,也會造成便秘。

4. 氧化鎂類,可能導致腹瀉。

5. 鎂制劑,複方,比較不會造成便秘或腹瀉等情形。

注意事項:

應找出胸口灼熱、消化不良的病因,而非一直服用制酸劑;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藥物,諮詢您的家庭醫師或藥師關於制酸劑的使用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;如果您有肝、腎疾病,使用這些藥物則需更加小心,因為可能會有藥物代謝與電解質平衡的問題。

軟便劑

一般治療便秘有兩種機轉,第一種,促進糞便形成,如branpsyllium,這些是以食品販售,第二種,瀉劑,透過刺激腸粘膜,加速糞便通過,但習慣性使用瀉劑是不適當的。

注意事項:

便秘的治療應從飲食著手,突然的便秘或解便習慣改變,應請教醫師並安排適當檢查,過度使用瀉劑會導致大腸張力與感覺下降,導致瀉劑依賴,不使用就解不出來。如果必須長期使用,應該優先使用促進糞便形成的軟便劑

止瀉藥物

可以分成兩類,一種是陶土果膠類,它會吸附腸道中水分、毒素以及細菌,另一個是抑制腸蠕動的藥劑。

注意事項:

腹瀉有助排除感染物,因此在前24小時不建議使用瀉劑。應謹慎使用瀉劑,如果要用,則要持續使用足夠藥劑至止瀉,之後應考慮停止使用以免便秘,腹瀉時要注意水分補充,以避免脫水。

止痛藥

市面上有幾十種止痛藥可以在藥房買到,它們大致分成3類:

1. Acetaminophen類,如普拿疼、速定、普拿疼加強錠等都是以acetaminophen為主的,配合其他如咖啡因所製成的複方藥劑,這類藥物有良好的止痛、退燒效果,但是沒有抗發炎的作用,它們比較少有胃腸方面的副作用,但是使用量大可能對肝、腎造成負擔。

2. Aspirin (阿斯匹靈) 類,這類藥物具有鎮痛、解熱與抗發炎作用,部分人使用會有皮疹、水腫等過敏反應,胃腸不適與出血的情況在長期服用者需注意。

3. Ibuprofen類,這類藥物也具有鎮痛、解熱與抗發炎作用,它的副作用與阿斯匹靈類似。

注意事項:

不明原因的頭痛、身體部位疼痛、發燒,應該尋求醫生的專業診斷,而非使用這些鎮痛解熱藥物。有相當比率的人,對這類藥物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,因此使用時必須了解其成分與可能的副作用。

為避免藥物交互作用,在藥局自行購買非處方藥,必須詳細閱讀藥物使用說明,並且遵守規範。